本文转自:黔西南日报
尹婷梅
吉隆堡湖心城堡的心跳 尹婷梅 摄
玉皇顶云海 王曦 摄
册亨溶洞图书馆 尹婷梅 摄
南龙布依古寨光影美学 胡云江 摄
黔西南的小众之美,藏在需要躬身探寻的野径、需要守候的云海、需要静心触摸的书页里。当匆忙的旅人愿意舍弃对“打卡效率”的执念,那些悬崖上的光、溶洞里的字、山巅的星、古寨中流淌百年的时光,便汇成了一场对生态之美与人文温情的奔赴。
吉隆堡大氹子:湖心城堡的心跳
万峰湖西侧高地,山风裹挟湖水的气息掠过粗粝石灰岩。在名为“大氹子”的悬崖边,凝视下方:一座红顶白墙的哥特式城堡孤悬于翡翠色湖心,喀斯特峰林如千军列阵拱卫其侧。当斜阳为城堡尖顶镀上金边,湖面倒影渐染蜜糖色时,整座吉隆堡仿佛从《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坠入黔地山水——这处连景区地图都未标注的野性观景台,唯有询问当地人“拍城堡的秘密小路”才能寻得踪迹。
这并非官方规划的观景台,而是本地人私藏的秘境。穿过度假村后山一条野径,行驶在单行道的山间小路,视野骤然开阔——整座城堡以俯冲之姿撞进眼底,震撼扑面而来:一座红顶白墙、尖塔耸立的哥特式城堡,如同被遗忘的梦境,孤悬于一片令人心动的翡翠色湖心。四周,喀斯特地貌的锥状峰林如千军万马,沉默而忠诚地拱卫着这唯一的“统帅”。万峰湖的浩渺烟波在此刻成为它最深邃的背景板。
日落前,阳光斜劈尖顶,红瓦淬出火焰般的金边,湖面倒影如油画;日落后,城堡灯光刺破深蓝湖雾,倒影碎成星子,崖顶只剩风声与心跳。
俯拍城堡与峰林:广角镜头捕捉800米外城堡与万峰湖的宏大叙事,崖边静坐,感受造梦人在这片湖中心的创造——欧式张扬与黔地孤傲在此奇妙共生。
玉皇顶:云海之上的天文学课堂
告别湖心孤堡的奇幻,循着南盘江蒸腾的水汽向西,海拔在攀升,目标直指兴义的玉皇顶。这里是云与山共舞的舞台,是迎接第一缕天光的秘境。
当第一缕晨光刺破南盘江峡谷的晨雾,兴义玉皇顶的断崖化作天然观景台。脚下816平方公里的万峰湖水域如碎裂的镜面,锥状峰林在翻腾云海中浮沉,——雨后清晨更是云瀑奔流的黄金时段。
日出时分,形似玉皇大帝侧影的山岩被染成金红,光影极具戏剧张力。夏季银河拱桥,可观流星雨,星空爱好者可彻夜守候。
为了捕捉那瞬息万变的云海日出,夜宿山顶的民宿是必然选择。凌晨四点,万籁俱寂,唯有山风在窗外低吟。裹紧外套,在浓得化不开的夜色中,跟随微弱的头灯光束,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向断崖边的观景台。期待满满,睡意全无,唯有期待在胸腔中燃烧。架好三脚架,镜头对准东方那片混沌未开的深渊。当破晓的蓝调时刻降临,时间在等待中凝固,只有风吹过灌木丛的“沙沙”声在耳旁回响。
玉皇顶的馈赠远不止日出。当夜幕再次低垂,远离城市光污染的这里,化身为一座无与伦比的露天天文馆。夏夜,璀璨的银河宛如一条镶满钻石的拱桥,横跨整个天穹,清晰得几乎能看清其中的尘埃带。躺在尚有余温的岩石上,以天为被,以地为席,目光所及皆是亿万年前的星光。运气好的季节,一场流星雨便是不期而遇的盛宴。看那些拖着闪亮尾迹的精灵,倏忽划过深蓝的夜幕,引发崖顶守候者们此起彼伏的低声惊呼。山风清冽,裹挟着草木与夜露的气息,吹拂着脸颊。此刻,只需睁大双眼,敞开心灵,便能在山巅的寂静中,聆听宇宙的宏大叙事,这,是自然给予人类最原始也最深刻的天文学课堂。
册亨溶洞图书馆:古寨里的书香
穿过册亨板万村,时光仿佛被古意挽留。百余栋布依族干栏式吊脚楼依山就势,层层叠叠,古老的木纹诉说着风雨。沿着被高大金丝楠木荫蔽的石阶小径向上攀登,树影婆娑,山风送爽。就在以为山径将尽时,峰回路转,一座依托天然溶洞建造的图书馆,如同大地孕育的文化明珠,赫然呈现于眼前。2023年末开放即成研学新地标。
沿金丝楠木掩映的小径攀登至山顶。一座依托天然溶洞建造的图书馆赫然呈现——洞内书香与钟乳石共生,2023年末开放即成研学新地标。
青年建筑师曹卿及其团队的匠心令人叹服。他们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溶洞的原始地貌,将布依族古老的“赶荒洞传说”(相传是布依族恋人躲避战乱的避难所)的悲情色彩,巧妙地转化为一个承载知识与希望的文化容器。
步入洞中,凉意瞬间包裹全身,那是岩壁深处渗出的、带着泥土与矿物质气息的天然冷气。高耸的钟乳石如凝固的瀑布,低垂的石笋似大地生长的触角。就在这亿万年的地质奇观之下,书架依着嶙峋的岩壁巧妙嵌入,上万册书籍安静陈列。明亮温暖的灯光打在书页和古老的岩壁上,营造出魔幻而静谧的氛围。随手抽出一本文化典籍,坐在天然的石凳上翻阅,指尖划过书页的沙沙声,空气里弥漫着纸张的油墨香、岩石的冷冽以及若有似无的泥土芬芳,这是城市图书馆绝无可能复制的感官体验。
洞外平台,一方“无边水池”巧妙地借景远方的喀斯特峰丛,天地倒映,水天一色,意境悠远。旁边,形似巨大“鸟巢”的书店(“鸟窝书店”)悬挑于山崖,以现代玻璃材质构筑。坐在“鸟巢”舒适的座椅中,点一杯用当地野生刺梨鲜榨的、酸甜沁脾的果汁,透过明亮的玻璃幕墙,俯瞰脚下错落有致的布依族吊脚楼群,眺望远方如黛的层峦叠嶂。阅读的间隙,抬眼便是流动的山水画卷。
这里是游客的静心之所。周末,常能看到年轻的志愿者带领前来参观的孩子们在洞内或洞外的平台上开展自然教育课。孩子们围坐在钟乳石下,听老师讲解大山的秘密、植物的智慧。
南龙布依古寨:凝固在榕荫里的时光胶囊
黔西南小众之旅的最终章,可以选择落脚在南龙布依古寨。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古老村落,宛如一枚被时光精心封存的胶囊,在百年古榕的浓荫庇护下,静静诉说着布依族的智慧与坚韧。
100多栋干栏式吊脚楼按九宫八卦排列,巷道环环相扣如天然迷宫,明代为防御外敌设计的军事智慧至今可见。300多棵千年古榕树形成绿色穹顶,独有“树根井”“树搭桥”奇观,阳光穿透枝叶在青石板上投下流动光斑,宛如精灵秘境。古榕树气根垂落成新柱,形成“树生树”的永生系统,生物学家视为喀斯特生态标本。
南龙古寨的文化,是流淌在村民的日常里。寨门旁的小广场上,常能遇见几位布依族老人。他们手持古朴的牛骨胡、月琴、箫、笛等乐器,围坐一圈弹唱。无需舞台,无需观众。脚楼的门廊前,常能看到身着传统服饰的布依族老阿妈。她们是蜡染技艺的守护者。灵巧的手,执着铜质的蜡刀,在素白的土布上精准游走,勾勒出繁复的涡纹、星辰、鱼虫或抽象的几何图案。循着空气里一丝若有似无的、焦糖混合着甘蔗的清甜香气,便能找到村里的古法制糖坊。土灶上大锅翻腾着金黄的糖浆,匠人用木槌奋力捶打着起锅的糖膏,汗水滴落,蔗香四溢。品尝一块新鲜出炉的、带着柴火气息的土红糖,甜味从舌尖直抵心田,是最质朴的乡野滋味。
黔西南的小众之美,从吉隆堡的童话感、玉皇顶的天地壮美,到溶洞图书馆的人文温度,再到在南龙古寨——这里有古榕树洞里的风语、蜡染布上的蓝靛气息、八音坐唱中吟唱的生活。当旅行者躬身穿过低矮的吊脚楼门楣,便签下了一场与岁月时光美景的契约。
作者:记者 尹婷梅
栏目:康养胜地 人文兴义
诚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